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创造奇迹,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富强,车用内燃机工业的发展就见证了这追风逐日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是我国内燃机行业艰苦奋斗的70年、是自主创新的70年、是不断突破的70年。在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的过程中,内燃机行业砥砺前行,谱写出精彩华章。
■阔步前行的70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车用内燃机迈出发展的脚步,通过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是内燃机行业发展的起步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我国初步形成了汽车内燃机体系。中国真正工业化生产汽车内燃机始于1956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随之建成中国第一个中型货车用CA10型汽油机生产基地。其后几年,随着一批地方汽车厂的兴起,不少配套的内燃机企业得以发展。到1966年,中国汽车内燃机初现雏形,具有汽油机、柴油机年产能力8万台左右,基本满足装车需要。接下来,随着二汽的建成,中国又诞生了第二个大规模汽油机生产基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一批企业开始试制、生产矿用自卸车及其柴油机。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家倡导商用车特别是货车柴油化,并组织相关单位开发了6105Q柴油机,一批生产农用柴油机的企业提高产品性能,发展车用柴油机。到1978年,汽车内燃机年总生产能力达到约22万台、1800万kW,基本满足了装车需求,技术有所积累,初步形成了自主发展型汽车内燃机体系。
1978~2000年,我国车用内燃机产业迎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改革开放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企业更加重视市场需求,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实行系列化、多品种生产。同时,国家实施机构改革,努力调整汽车相关产品结构。1982年,机构改革后成立的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提出汽车产品结构改革方针,实施老产品换型;调整产品结构,改变“缺重、少轻、轿车近乎空白”状况;加大客车、农用车(低速货车)、专用车、柴油车的比例;发展系列化、多品种,结束单一品种生产的历史。在这一时期,内燃机产业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老企业技术改造,产品换代升级;二是企业积极开发新机型,产品技术水平有所提高,汽油机进入电喷时代;三是引进新技术、新机型,开始涌现合资合作的典型案例,引进生产国际先进机型。
2000年以后,跟随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车用内燃机产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施更广范围的对外开放政策,汽车进口关税不断下降。再加上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空间广阔,几乎所有汽车跨国公司悉数进入中国,绝大部分零部件跨国公司也是如此,不断带入新技术、新产品,在中国合资或独资建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值得骄傲的是,中国内燃机企业在引进、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不断自主创新,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不断上市,以满足高速发展的汽车工业需求。同时,内燃机的可靠性、使用寿命不断提高,技术指标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别具特色的成长史
在70年的成长历程中,我国车用内燃机呈现出了许多发展特色。
首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载货车以汽油机为主。在1980年以前,我国汽车工业主要生产商用车,如解放、东风、跃进、北京130等均装配汽油机,只有很小一部分重型货车搭载柴油机。这主要是因为,鉴于当时我国石油加工工艺与设备所限,柴汽油比相对较低。再加上柴油使用成本低,要优先保证农用机械使用柴油,而轿车产量很低,汽车工业主要生产载货车,因此汽油首先归其所用。
第二,乘用车的发展为我国汽油机发展揭开了新篇章。乘用车的研发和生产仅比商用车晚几年,但发展速度和水平却无法相提并论。1988年前,乘用车在汽车总产量中所占比例仅为2.69%。20世纪80年代,汽车工业为了改变缺少轻型、微型和轿车用汽油机的局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和制造技术水平。从汽车行业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吉普公司的诞生,到上海大众(后更名“上汽大众”)、一汽-大众、神龙、上海通用(后更名“上汽通用”)、广州本田(后更名“广汽本田”)等一批合资企业相继建成,汽油机在我国也得以快速发展。
第三,我国走的是从引进车用发动机技术到自主开发的道路。最开始,企业基本上参照国外样机试制,向国外著名内燃机机构咨询、引进外资公司产品,在消化吸收基础上改进、提高、创新,委托设计或者联合设计,在合资企业内进行研发,最后走上独立自主的创新道路。
同时,我国机动车排放标准升级也积极促进内燃机技术水平不断提升。2001年7月1日,国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2023年7月1日,所有生产、进口、销售和注册的重型柴油车应符合国六b标准要求。从国一到国六,机动车排放标准中每一项污染物的具体数值要求不断加严。为了满足相应的排放标准,发动机企业不断突破技术难关,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发动机燃油经济性、可靠性也随之得到提升。
■排放升级的考验
当前我国内燃机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市场格局正在重塑。以柴油机为例,今年上半年,商用车市场出现许多大事件,如“大吨小标”、标准升级等,直接影响到商用车柴油机的表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6月,内燃机累计销售2244.22万台,同比下降16.44%。其中,商用车车用多缸柴油机上半年累计销售142.77万台,同比下降3.22%。
市场遇冷之下,内燃机企业与整车企业“联姻”现象层出不穷。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打“组合拳”不失为一种保障生存与发展的好方法。今年7月11日,福田与玉柴就国六产品配套、海外市场开拓、新能源产品开发等议题,达成了一系列重要战略合作。潍柴也紧随其后,迅速与江淮汽车在安徽合肥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在节能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合作,整合优势资源。更早些时候,潍柴还与一汽解放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国六时代已经拉开帷幕,国内主流发动机企业基本都围绕升级国六紧锣密鼓地进行部署。比如,玉柴2018年年初就发布了全系国六产品,并将在今年批量供货。潍柴、锡柴、云内等发动机企业也均实现了对国六产品的布局。
如今,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内燃机市场也需要高质量、高技术水平的产品,排放升级势必将推动产业进步,有所准备的企业将赢得更多市场份额。事实上,从2018年的市场表现看,车用内燃机行业“头部效应”已经显现,效益好、业绩突出的基本上都是业界耳熟能详的企业。排放标准不断升级意味着,车辆需要采用更先进的尾气后处理装置、电控等技术措施,这推动内燃机企业必须加快产品研发、整车匹配和产品投放,不可避免带来相当大的竞争压力。在这一轮产品技术升级过程中,一些小型内燃机企业已无力再投入巨额资金开展国六系列产品的研发,未来恐将逐步退出市场。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内燃机制造和应用国,正在由内燃机大国向内燃机强国迈进。近10年来,我国内燃机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在诸多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开发的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摆脱了对跨国公司的依赖。总体来看,增压+直喷已成为当前汽车发动机技术的主流趋势,高效热循环、先进热管理、低噪声技术等,进一步提升了传统发动机的性能,智能机油泵、智能水泵、低黏度润滑油等新兴技术得到应用。
■百年变革的路口
近些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主流汽车公司也加大对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特别是在中国,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新能源汽车推广势头迅猛,技术水平、产品品质和市场规模都得到快速提升。与此同时,全球一些国家和地区宣布或开始考虑制定停售传统燃油汽车的时间表。一时间,内燃机是否将被颠覆、被取代,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不过,经历了最初的扰动后,内燃机行业通过理性分析,达成共识:内燃机在未来几十年中仍会占据汽车动力的主力地位。
比较权威的研究和预测显示,到2050年,纯内燃机汽车将约占20%的市场份额,纯内燃机汽车加上混合动力汽车将约占60%~70%的份额,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占比约为20%~30%。
目前,内燃机行业一方面专注于提高内燃机的热效率,优化发动机结构和材料;另一方面更加注重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融合,例如混合动力系统受到了更多关注,研发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系统成为一种潮流。此外,我国甲醇内燃机也逐步进入产业化推广初期,持续了5年的甲醇汽车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不可否认的是,内燃机行业已走到百年大变革的十字路口。如何提振中长期产业信心,寻找未来合适的转型发展之路,成为我国发动机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不少传统发动机企业利用配套优势资源加快了转型的步伐。今年,玉柴率先推出多款新能源汽车相关产品,确定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路线,其中包括集成发电式发动机动力总成、e-CVT功率分流型混合动力总成、集成式电驱动桥总成、燃料电池系统四大新能源动力系统。潍柴则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系统。根据潍柴“2020~2030战略规划”,其将在2030年前实现新能源业务引领全球行业发展。
70年峥嵘岁月,70年璀璨成就。回望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中国内燃机行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